「離鄉的人寫日記,用的是台灣的街景」--11月28日【通識講座】東南亞族群飛地的前世今生
離鄉的人寫日記,用的是台灣的街景,這是他們把思念放進生活的方式。
在臺灣的每一座城市,都有一些角落承載著遠方的故事。那些街巷裡飄散的香料味、教堂或清真寺前的輕聲細語、週末市郊熙熙攘攘的市集,都是來自東南亞移工與新住民的生活痕跡,也是默默形塑的另一番臺灣文化風景─令人感到熟悉,卻又容易被忽略。
根據政府統計,臺灣目前有超過80萬名移工,以及數十萬名新住民與其子女。他們不僅是家庭的照護者、產業的重要夥伴,更是臺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:許多臺灣家庭的長者日常,是由移工的陪伴與照護所撐起,許多產業的生產線與國際競爭力,也有賴於移工穩定的支持;而新住民更以語言、文化與跨國經驗,為臺灣帶來多元的教育資源與國際交流的可能性。
然而,在光亮與貢獻之外,仍有許多外籍移工面臨語言隔閡、制度限制、社會刻板印象等挑戰。在陌生的土地上,他們為生活努力,也渴望被理解與看見。是以,臺灣各地陸續出現各具特色的東南亞族群「飛地」,這是他們安頓心靈的「家」,也是臺灣人跨越文化邊界,所看見的另一種日常。
國際處於11月28日,將邀請張正先生以「東南亞族群飛地的前世今生」為題,帶領大家看見「飛地」不只是聚落,更是由千百個生命共同編織、持續演化的生活場域,並省思臺灣能否以更開放與同理的眼光,與身邊的移工、新住民共同生活?
理解,是同理的起點;理解,也能讓臺灣的未來變得更加溫柔而廣闊。誠摯邀請您參加本場講座,一起看見東南亞族群飛地的故事,也看見臺灣社會另一種可能的美麗。
臺灣,從來不只有一種顏色。
【翱翔國際通識講座】東南亞族群飛地的前世今生
(本活動開放校內外民眾報名參與)
日期:2025/11/28(五)
時間:13:00-15:00 (12:30-12:50報到及入場)
地點:進德校區白沙大樓5樓 國際會議廳
講題:東南亞族群飛地的前世今生
講師:張正
講師簡介
台灣媒體工作者,曾擔任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,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、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,曾短期留學胡志明市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,略通越南語。創辦為東南亞在臺人士服務的《四方報》、外婆橋計畫、東南亞電視歌唱節目《唱四方》、移民工文學獎、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,長期關心東南亞在台婚姻移民與勞工議題。
講座概述
1949年至今,來自東南亞的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落腳台灣,聚集成群,形成「飛地」。東南亞族群飛地的形成,可分為「政治/戰亂」與「經濟」兩大原因;而飛地的運作型態,則可分為「日常型飛地」與「市集型飛地」。
每一座族群飛地,都是動態生成、持續轉化的生活場域,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前世今生。
講座大綱
1.東南亞移民移工在台灣
2.飛地形成的原因與分類
3.飛地介紹:緬甸街、印尼街、菲律賓街、越南街...
⚠️注意事項
1.正取者若不克出席,請於報名截止前取消報名,以釋出席次由備取同學遞補;報名截止後,欲參加者請當日至現場依序遞補。
2.線上系統報名正取者,最晚請於活動開始前10分鐘(12:50前)完成簽到。
3.以簽到及簽退為憑,全程出席並提交問卷方能取得通識護照認證,遲到、早退者視同缺席。
4.無故缺席已報名之通識護照活動「累計3次」者,將列入提醒名單,暫停當學期及次學期於線上報名管理系統報名活動之權限(僅能於活動當日至現場遞補)。





.png)